化妆品行业深度研究寻找中国的头部美妆集团
(报告出品方/作者:国元证券,李典)
1.行业:短期略有调整,长期景气无忧21年下半年行业短期增速有所调整,品类渗透率提升、人均消费额增长的双重逻辑依旧未变,长期景气无忧。年1-10月,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5.1%,其中化妆品类同比增长16.7%,跑赢整体大盘。但从7月开始化妆品类增速由两位数迅速滑落,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导致:第一、年化妆品销售受到疫情影响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,不少企业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,受到疫情冲击下半年加大折扣力度来保证全年业绩,因而整体去年下半年基数相对较大。第二,今年5月1日起,《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》、《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》等法规正式实施,同时化妆品新注册备案平台也同步启用,化妆品行业正式进入功效时代,政策调整下新品推出速度在年中及三季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。第三,今年核心化妆品渠道天猫流量势能加速转弱,对部分品牌产生影响。第四,彩妆品类的社交属性较重,受到疫情反复以及去年高基数影响,短期增速回落。长期来看,化妆品行业景气无忧,品类渗透率提升、人均消费额增长的双重逻辑依旧未变。2.品牌:新锐进入品牌时代,资本助力本土美妆集团崛起头部前五大市场中,除中国外,均孕育出了全球前十的美妆企业,而中国美妆赛道本土大企业长期空缺。全球范围来看,美国、中国、日本、巴西、德国是世界前五的化妆品大国,美妆个护市场分别为////亿美金,头部前五大市场中,除中国外,均产出了全球前十的美妆企业,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美国拥有雅诗兰黛、宝洁、高露洁、强生四大集团,第三大市场日本拥有资生堂集团,巴西拥有这两年凭收购雅芳快速增长的NaturaCO,而德国则拥有拜尔斯道夫,其年美妆收入60亿美金,而中国美妆赛道本土大企业一直处于空缺。
我国本土品牌市场份额显著低于日韩、美国、法国、巴西等化妆品大国,国货市占率提升缓慢,其中大众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近年来持续提升但依然有差距,高端市场则一直未能有效突破。可统计范围内美妆个护赛道中国市场中本土集团的市占率为31.38%,对比海外其他化妆品大国,日本/韩国/法国/美国/巴西在年本国化妆品集团市场份额占比分别达到73%/68%/60%/55%/43%,均显著高于中国。-年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市场份额小幅提升,而在、年,整体国货市场份额未能进一步扩大。拆分结构来看,大众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但依然有差距,高端市场一直未能有效突破。年,我国大众/高端化妆品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分别为45%/10%,近10年来大众市场上本土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,但高端市场则一直在10%~13%徘徊。对比全球其他化妆品大国,大众市场来看,日本/韩国/巴西/美国/法国的本土市占率分别为77%/79%/52%/51%/56%,均超过50%;高端市场来看,日本/韩国/美国/法国的本土市占率分别为72%/59%/43%/83%,我国高端本土市占率远低于日韩、美国及法国。本土市占率较低,究其原因,我们认为:早期外资通过收购获取渠道资源、兼并竞争对手使得80年代前强势的国货品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目前本土一线品牌成立时间基本集中在年以后,历史不过20年。而这20年中,国货内部面临了渠道、营销以及客群的剧烈变化,同时品牌的成长历程中长期伴随外资品牌的竞争,因而本土整体实力分散。(1)中国化妆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“谢馥春”品牌,上世纪30年代“双妹”、“百雀羚”等品牌快速发展,年美加净品牌诞生,年大宝品牌诞生、年小护士成立,国内化妆品市场在80年代前由国货占据主导,但是整体行业规模较小,根据聚美丽数据,年中国化妆品产值仅19,生产企业约家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资生堂()、强生()、宝洁()、联合利华()、LVMH()、雅诗兰黛()、欧莱雅()等一批海外集团陆续进入中国,迅速抢占原来空缺的高端化妆品市场,并在国内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取市场份额渠道资源、兼并竞争对手,典型案例包括年、年欧莱雅先后收购小护士和羽西,08年强生收购大宝,11年科蒂收购丁家宜。由此中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到了外资主导的阶段。(2)年前后,中国化妆品迎来了第一次品牌潮(国货1.0)。年前后,在外资狙击大背景下,一部分国货品牌定位植物、草本或者东方文化与海外品牌形成差异化,如佰草集()相宜本草()、自然堂()等;另一部分品牌则学习、借鉴国际品牌的营销方式、包装设计,但与国际品牌在价格、渠道上错位竞争,代表品牌有丸美()、卡姿兰()、韩束()、珀莱雅()等。这一阶段CS渠道成为了众多国内品牌的“母渠道”,由于海外品牌下沉困难,大量国产品牌错位竞争借助CS渠道,主打“农村包围城市”战略,借助低线城市做大。
(3)年后,我国电商渠道迎来爆发式增长,淘品牌兴起(国货2.0)。代表品牌包括阿芙()、御泥坊()、膜法世家()等,凭借淘宝商城(天猫)的流量红利快速崛起,但快速增长后淘品牌随即面临从渠道品牌转型的压力,14/15年天猫加大对于国际品牌的引入和扶持,流量红利下滑,淘品牌面临增长压力。
(4)年以后,细分赛道红利、渠道红利带动新锐品牌(国货3.0)开始爆发。年以后,一方面,消费者需求逐渐多元化、细分化,带来了细分红利;渠道方面,线上的社媒流量变迁带来红利,细分的微商渠道、医院、医美渠道等也在快速增长。双重红利孕育了一大批新锐品牌(国货3.0),包括HFP()、完美日记()、花西子()等等。
从近两年的变化来看,推动下新锐品牌加速崛起,并逐渐向真正的品牌时代进行过渡。而本土的美妆集团上市进程也有加速的趋势,行业的并购整合或将加快,同时本土大型美妆集团的多品牌的布局趋势逐渐明朗,未来3-5年中国市场将会迎来多个突破百亿的化妆品集团。当前时点,我们认为应积极把握本土美妆大集团的崛起机会,布局多渠道多品牌能力强的美妆集团。
2.1国货新锐:新锐进入“品牌时代”
-年品牌现象级爆发,呈现出多、快、细、资本涌入的特点。(1)多:新品牌极速涌现,21年双十一,多个新品牌成为细分赛道第一,年共有新品牌登顶天猫细分类目TOP1,年仅有26个,而在年双十一仅11个。今年双十一天猫美妆赛道共有6破亿新品牌,分别是Colorkey、逐本、至本、HBN、溪木源、瑷尔博士。
(2)快:大量新品牌在成立后极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1亿销售额的突破,并实现快速放量。例如Colorkey18年成立,当年破3亿,19年破10亿。根据CBNData年新锐美妆增速高达78%,远超整体美妆23%的增速。
(3)细:聚焦细小品类、人群及场景,以细分爆品为切入点。
(4)资本快速涌入。根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,近三年来国内化妆品投融资事件从年的15起增长到年的46起,截止年上半年化妆品行业投资超49起,三年实现超3倍增速。
爆品机会=品类红利x流量红利,新锐品牌多采用“一带多”的爆品策略,集中优势选择一个SKU“打爆”再带动整个品牌增长。赛道的选择上,过去的五年,整个化妆品赛道有许多细分品类渗透率非常低,具备巨大潜能,例如彩妆、次抛精华品类、身体护理、香氛等,同时在各个品类下蕴藏了不同价格带之间结构机会,例如成熟品类众多所谓“大牌平替”的产品及品牌跑出来。流量及渠道方面,此轮的新锐品牌兴起,流量的红利分别经过微商、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fz/6681.html